特殊的接力

中华教育网 2021-01-21 06:00:05
浏览

近日,一则23岁杭州女生15天增重10斤,为陌生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新闻刷屏网络。她叫余悦琴,2020年6月刚刚从长沙理工大学文新系毕业,大二时开始献血,2020年10月接到配型成功信息,2021年1月12日完成捐献。网友们说,人美心善,在她身上感受到了这个时代和这代青年的积极向上。

在长沙理工大学,还记录着一串数字,9108土木工程学院陈任典、9163能动学院贺仁杰、9926计通学院罗百荣、10118城南学院欧亚盟、10360电气学院林鸣放,10722的余悦琴,数字是全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编号。从2019年11月18日开始,过去的15个月里,这些数字代表着6位大学生,也意味着6个生命的新生。

6位大学生都是在大一大二开始自愿献血,陈任典刚进入大学就献血400ml作为送给自己的一份特殊成年礼。献血的过程中血液中心会征求志愿者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,同意后,填写登记表再采血样入库。从初配型到采集10ml的血液样本进行高分辨检验再到系列体检完成配型。6位年轻人说,真的配型成功了,自己才认真思考这个问题。

余悦琴以前觉得拔牙就去了半条命,家人担心的是“你受不受得了,会不会哭?”林鸣放、罗百荣的父母对他们的捐献行为开始并不赞同……

6名大学生详细了解捐献的过程,也给父母普及相关知识。

实际上,采集的过程也出现过小插曲,林鸣放就因为血管太细导致机器一直报警。回想起当时的经历,林鸣放说:“我心里还是有点担心的,但老师还有同学专门从学校赶过来为我加油打气,医院的医生也一直鼓励我。”为了让机器正常运作,医生和工作人员轮流按住她的大臂让血管压力回升,就这样过了几个小时,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,血流量终于达到了要求。林鸣放说:“没有想过勇不勇敢,但也不会退缩。”

根据捐献的相关管理规定,志愿者与受捐献的对象不能接触、沟通。志愿者们说,这是种神奇的感受,虽然不知道对方是谁,但是突然有人与自己这么紧密相连,觉得自己有了责任。

贺仁杰接到初配成功的电话时,没有思考立即就答应了,“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,没有什么好犹豫的。”

林鸣放只知道自己救助的是一位患有重度地中海贫血症的小朋友。地中海贫血症是一种遗传病,由于自身体内严重缺乏造血干细胞,可并发严重的慢性溶血性贫血,需依靠输血维持生命。造血干细胞捐献,是目前挽救恶性血液病的首选方法。

然而,配型成功往往是捐献的开始,为了顺利完成捐献,对志愿者还有更高的要求,保持清淡的饮食、合理锻炼、预防感冒及一切突发状况,有一个好的身体状态能保证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捐献者的排异反应。

平日里,有点自由散漫的90后们都严格地控制起了自己的生活,余悦琴接到的却是个不太好完成的任务。医生认为小余的体重有点轻,建议吃胖点。三餐变四餐,以前不敢吃的高热量高能量的食物,小余都尝了个遍,一个月她成功增重10斤。

罗百荣因为捐献甚至改变了一些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,他说,“我只要想到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,有人因为我延续了生命,我就感到我的人生十分值得。”

在采访的过程中,6名志愿者说得最多的是:“其实很简单,并没有那么可怕!”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捐献流程,打消疑虑,使更多的人受益。

学校学工部的老师说:“我们感到很欣慰和自豪,希望每一位长理学子坚守这份善良、勇敢、坚强,并使之成为一生的信念。”

据了解,长沙理工大学每年都会组织4-5次献血活动,参加献血的学生年均4200余人次,连续6年被评为“湖南省高校无偿献血先进单位”,荣获“2014-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单位”。(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喻玲)